123,123
近幾年,碳纖維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引發行業廣泛(extensive)關注。碳纖維生產具有許多優良性能,碳纖維的軸向強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無蠕變,非氧化環境下耐超高溫,耐疲勞性好,比熱及導電性介于非金屬和金屬之間,熱膨脹系數小且具有各向異性,耐腐蝕性好,X射線透過性好。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電磁屏蔽性好等。 ;如果說福特創建流水線生產是汽車行業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碳纖維+新能源可能是第二次汽車革命。 ;曾有市場人士發出如此感慨。
據了解,車用
碳纖維復合材料(Material)可用作汽車傳動軸(傳動軸組成:軸管、伸縮套和萬向節)、板簧、構架和剎車片等制件,能在減輕汽車重量的同時達到節能省源的效果。下面一組研究數據(data)足以說明碳纖維應用在汽車行業的優越性,相關研究數據顯示,目前鋼鐵材料約占車體重量的3/4,如果汽車的鋼材部件全部由碳纖維復合材料置換,車體重量可減輕300kg,燃油效率提高36%,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17%。
copyright 123456
自2009年以來,中國連續7年蟬聯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第一大汽車市場,穩居世界第一汽車大國。汽車制造業的欣欣向榮也給碳(C)纖維材料(Material)帶來了發展機遇。
2001年的時候,寶馬和大眾幾乎同時找到咨詢公司來做一個研究,未來20年內什么技術會顛覆現有汽車行業的格局。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就是到2020年碳(C)纖維制品成本會與鋁(Al)合金持平,從而顛覆現有汽車產業格局。 事實上,優異的性能或是碳纖維材料吸引寶馬、大眾等汽車巨鱷青睞的重要因素。行業分析(Analyse)人士表示,碳纖維比重不到鋼材料的四分之一,同時碳纖維樹脂(Resin)復合材料抗拉強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鋼材料的七到九倍,并且23000~43000Mpa的抗拉彈性模量也遠高于鋼材料。
對于傳統汽車而言,面臨著越來越嚴苛的排放法規,車身輕量化是必然趨勢。 ;輕量化是汽車行業很緊迫的要求,汽車行業原來用高強度(strength)鋼、鋁(Al)合金、鎂合金等,在減重方面,高強度鋼相比鋼材可以減重5-25%,鋁合金(熔點660℃)相比鋼材可以減重40%,多向碳(C)纖維相比鋁合金可以減重20%,如果是單向碳纖維相比鋁合金可以減重60%。 ;不難發現,具備低密度(單位:g/cm3或kg/m3)、輕量化等特性的碳纖維材料(Material)已然成為亟需技術變革的汽車制造商們的首選材料。
內容來自123456
采用全碳纖維車身的BMW i3和i8可謂是碳纖維在汽車行業應用中的代表作品。
碳纖維制品就是指以碳纖維預浸布為原材料,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加工成為能夠滿足使用要求的材料制品。更有行業人士將BMW i3和i8稱作是汽車工業的一次革命。作為汽車巨鱷,寶馬早在2009年便與全球領先的碳制品廠商SGL集團成立合資公司(Company),專門生產車用碳纖維并向寶馬公司供應碳纖維材料。實際上,不僅寶馬實現了突破,奔馳、奧迪均已在碳纖維車身及部件的產品(Product)線展開布局。并且這一趨勢已經蔓延到國內, ;國內也有很多整車企業在嘗試運用碳纖維。
值得注意(attention)的是,目前發展態勢迅猛的新能源汽車或正成為碳(C)纖維應用的藍海市場。碳纖維配件“外柔內剛”,質量比金屬鋁輕,但強度卻高于鋼鐵,并且具有耐腐蝕、高模量的特性,在國防軍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備紡織纖維的柔軟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強纖維。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Sales)33.11萬輛,同比增長3.4倍。毫無疑問,2015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 ;井噴 ;年,但不容忽視的是,行業火爆背后關于如何提高純電動有續駛里程等問題日漸凸顯。
本文來自123 對此,多位市場(shì chǎng)人士均表示,通過(tōng guò)使用碳纖維減重后可以解決新能源(解釋: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汽車續駛里程問題。碳纖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應用也得到了行業內權威專家、學者的廣泛(extensive)關注。 ;剛結束的人大會議(huì yì)上,十三五規劃(設計大工程或作計劃)中提出到2020年需要500萬輛新能源汽車,而輕量化是新能源汽車提高續航里程的必經之路,估計屆時新能源汽車需要5-7萬噸碳纖維,市場空間很大。
在市場和技術催化下,國內汽車廠家紛紛加快了輕量化純電動新車型規劃,爭取占據更多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這些預計在年至2018年陸續上市的車型,將大量采用汽車輕量化設計方案,這無疑將為碳(C)纖維部件的應用帶來廣闊的市場前景。中國必須把握汽車未來發展的趨勢,若中國品牌汽車沒有提早布局,有可能(maybe)被第二次甩飛。
12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