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0535
copyright 123456
碳(C)纖維可加工成織物、氈、席、帶、紙及其他材料(Material)。
碳纖維復合材料在復合材料大家族中,纖維增強材料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自玻璃纖維與有機樹脂復合的玻璃鋼問世以來,碳纖維、陶瓷纖維以及硼纖維增強的復合材料相繼研制成功,性能不斷得到改進,使其復合材料領域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別具特色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傳統使用中碳纖維除用作絕熱保溫材料(應用于工業和建筑)外,一般不單獨使用,多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Resin)、金屬、陶瓷(原料:非金屬礦物)、混凝土(Concrete)等材料中,構成復合材料。碳纖維增強的復合材料可用作飛機結構材料、電磁屏蔽除電材料、人工韌帶(syndesmology)等身體代用材料以及用于制造火箭外殼、機動船、工業機器人、汽車板簧(huáng)和驅動軸等。1994年至2002年左右,隨著從短纖碳纖維到長纖碳纖維的學術研究(research),使用碳纖維制作發熱材料的技術和產品(Product)也逐漸進入軍用和民用領域。現在國內已經有使用長纖碳纖維制作國家電網電纜(Cable)的使用案例(àn lì)多處。同時,碳纖維發熱產品,碳纖維采暖產品,碳纖維遠紅外理療產品也越來越多的走入尋常百姓家庭。 碳纖維是軍民兩用新材料,屬于技術密集型和政治敏感(感覺敏銳)的關鍵(解釋:比喻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以前,以美國為首的巴黎統籌委員會, 對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封鎖政策,1994年3月,COCOM雖然已解散,但禁運封鎖的陰影仍籠罩在上空,先進的碳纖維技術仍引不進來,特別是高性能PAN基原絲技術,即使中國進入WTO,形勢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因此,除了國人繼續自力更生發展碳纖維工業外,別無其它選擇(xuanze)。因此,國外尤其是碳纖維生產(Produce)技術領先(率先)的日韓等國對中國的碳纖維材料及制品的出口一直保持相當謹慎的態度,只有為數很少的中國公司(Company)可以與其建立合作(collaborate)關系,擁有其產品的進口渠道(channel)。 碳纖維廣泛(extensive)用于民用,軍用,建筑,化工,工業,航天以及超級跑車領域。 目前世界碳纖維產量達到4萬噸/年以上,全世界主要是日本東麗、東邦人造絲和三菱人造絲三家公司以及美國的HEXCE
123,123
L、ZOLTE
K、ALDILA三家公司,以及德國SGL西格里集團,韓國泰光產業,中國臺灣省的臺塑集團,等少數單位(unit)掌握了碳(C)纖維生產的核心技術(Core Technology),并且有規模化大生產。
碳纖維制品就是指以碳纖維預浸布為原材料,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加工成為能夠滿足使用要求的材料制品。碳纖維復合材料主要是由碳元素組成的一種特種纖維,其含碳量隨種類不同而異,一般在90%以上。碳纖維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溫、耐摩擦、導電、導熱及耐腐蝕等,但與一般碳素材料不同的是,其外形有顯著的各向異性、柔軟、可加工成各種織物,沿纖維軸方向表現出很高的強度。碳纖維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比強度。 中國對碳纖維的研究(research)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80年代開始研究高強型碳纖維。多年來進展緩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績。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較快,安徽華皖碳纖維公司率先引進了500噸/年原絲、200噸/年PAN基碳纖維,使中國碳纖維工業進入了產業化。隨后,一些廠家相繼加入碳纖維生產行列。 從2000年開始中國碳纖維向技術多元化發展,放棄了原來的氨氮水(Nitric acid)法原絲制造技術,采用以二甲基亞砜為溶劑的一步法濕法紡絲技術獲得成功。目前利用自主技術研制的少數國產T300、T700碳纖維產品(Product)已經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碳纖維生產線 隨著近年來中國對碳纖維的需求量日益增長,碳纖維已被列為國家化纖行業重點扶持的新產品,成為國內新材料(Material)行業研發的熱點。
內容來自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