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嫦娥二號的成功升空,歷經多重風險。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由于使用了高性能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嫦娥二號的“體重”瘦下去300克,為奔月奠定了更好的條件。 可以說,這其中凝結了許多復合材料專家學者的智慧和汗水,也展示了我國復合材料工業在航空領域的不斷進步。“衛星的減重以克計算,如果衛星自重可以減輕一些,那么衛星可能多帶一個相機或望遠鏡,也可以多完成一些使命。”國內某復合材料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匡總介紹說。
資料顯示,碳纖維具有高強度、高模量、耐高溫、耐腐蝕、耐疲勞、抗蠕變、導電、傳熱等特性,屬典型的高新技術產品。由碳纖維和樹脂結合而成的復合材料,由于其比重小、韌性好和強度高而成為一種先進的航空航天材料。航天飛行器的重量每減少1公斤,就可使運載火箭減輕500公斤。因此,在航空航天工業中普遍采用先進的碳纖維復合材料。
據介紹,嫦娥二號定向天線的重要支撐部分——定向天線展開臂,便是由國內某知名復合材料研究院研發的,由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總重量僅500余克,較使用鋁合金材質減輕近300克,但承重能力毫不遜色于鋁合金材料構件。事實上,除了在航天領域,在民用和軍用航空領域,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工業企業立足于從原料、技術、設備的全面國產化,大大提高了我國碳纖維領域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集成能力。目前,國產碳纖維復合材料已推廣至飛機機頭罩、方向舵等數個大部件。盡管近年來國產碳纖維復合材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是在業內人士看來,要想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仍需付出努力。“國內亟待加快開發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設計和技術解決方案,讓高端碳纖維上規模、提性能、降成本。”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在2010材料科學與防腐蝕技術國際論壇上呼吁。 現任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理事長、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專家咨詢組成員的杜善義建議,集中科技優勢力量組織攻關T800級碳纖,合理部署高端碳纖原材料的國內布點,防止低水平碳纖廠一哄而上;鼓勵復合材料設計創新,做到合理高效設計;在部件制造方面,適當購買國外先進設備,攻克關鍵設備國產化,與下游單位合作,積極開發新工藝、新應用。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全世界碳纖維生產廠家中日本的東麗、東邦和三菱3家公司,代表著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水平。我國碳纖維的質量、技術和生產規模與國外差距很大,其中高性能碳纖維技術更是被西方國家壟斷和封鎖。我國雖然經過多年研究和試生產,但至今尚未掌握高性能碳纖維的核心技術。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難度更大,因此碳纖維要真正實現國產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新型戰機陷瓶頸:碳纖維技術目前太落后。四代機的發展尤其需要碳纖維技術。
杜善義分析說,我國復合材料在航空領域的應用已有一定基礎,擁有原材料的優勢。在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兩大原材料樹脂和纖維中,樹脂方面我國與國外差距不大,而碳纖維研發尚存4大難題。第一,高端碳纖維產業落后。國產碳纖維目前規模雖達萬噸級,產量也有數千噸,但只能用在飛機非承力件和次承力件上,而飛機最關鍵的承力件所需T800級碳纖還停留在實驗室數十千克的水平,大飛機應用尚需依靠進口。國內碳纖維應用技術和解決方案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比如碳纖維設計載荷的合理取法落后,不能體現碳纖維特性。第二,碳纖維復合材料部件的一體化成型技術相對落后,難以制造大尺寸部件。第三,我國自動化工藝如自動鋪絲技術等更為落后。第四,國產高性能碳纖維因設備靠進口、生產效率低而價格太高。他強調,國內化工企業要以配套大飛機為突破口,合力解決這4大問題。
杜善義告訴記者:“大型飛機突出強調安全性、經濟性、舒適性和環保性,這決定了對復合材料需求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復合材料技術已躍升為大飛機項目3大關鍵技術之一。”杜善義認為,復合材料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大飛機項目,而是通過復合材料在航空領域的應用,推動其在汽車等其他領域應用水平的全面提高。